大家好,我是医学影像学院2018级的涂昱宇。在21天成长打卡活动中,我参加的是“阅读分享”集训营。
我非常感谢也非常喜欢这次活动,在我看来,这次阅读活动没有丝毫流于形式,而是每个营员都在相互督促和激励下坚持阅读,去思考,去书写,去分享。它着实在这21天帮助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数据时代,返璞归真,去在书籍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属。
这次演讲,我主要想谈谈三个部分,21天的阅读经历,对于读书的一些看法和一个小结。我们阅读分享集训营这二十一天主要做了什么呢?每天阅读书籍、撰写心得,并且进行交流和讨论,我们一起交流讨论过《百年孤独》中喜欢的句子。我在这21天也阅读完了《局外人》,《雪国》,《沙乡年鉴》,最近还在读《文学回忆录》。
并且我们在学海楼进行了一次类似沙龙的交流。那个中午,王晓丽老师抽空来参加阅读小组成员在咖啡吧沙龙,喝喝奶茶果汁,聊聊书,聊聊生活。那天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奶茶很好喝,而是王晓丽老师描述的,他们大学时坐在草坪上读诗的画面,当时就觉得很有趣。
我想到了,刘文典先生在阴历五月十五,在月光下讲《月赋》。届时,校园里摆下一圈座位,刘文典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生动形象,见解精辟,让听者沉醉其中,不知往返。想想就觉得很罗曼蒂克。
怎么阅读呢?现在,我觉得在座的各位,问问自己这个问题,大概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答案。我觉得我们阅读小组的每天打卡内容就很好地体现了阅读所需要的一些因素——坚持和思考。
坚持——坚持阅读,让我们阅读过的书,融为我们的潜意识。就好像一座冰山,表面上坚持阅读带给我们的好处只有浮现出来的20%,然而真正惠及我们的是潜在水面下方80%的部分。三毛说过: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
思考——毛泽东同志读了不下100遍《共产党宣言》,奠定了他一生为革命而奋斗的伟大理想。同时,他还研读《二十四史》,从中谙悟了中国历史发展规律,为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借鉴。每个人读书的时候都应该去思考,沉浸于其中。把自己的经历、感受作为本文,将书当成你的注释。我想,看书的时候,过去自身的经历、内心感受是最重要的。我记得晓丽老师说过, 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读同一本书感觉都是不一样的。当一个人的思想和经验还没有达到阅读一本杰作的程度时,那本杰作只会留下不好的滋味。
在这里分享了一下自己的读书看法,希望对于大家能有一点用处。对于学业繁重的医学生来说,阅读时候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很奢侈,21天的打卡也许会结束,但是这种每天坚持阅读的情怀大概是深深植于每一个参与这个活动的营员的心中。其实,书就是人,是那些通过藏在封面之下,让自己存活下来的人,当你读一本书时,便是你和作者独处的时间,只属于你们两个人的时间,是一场奇妙的穿越时空的旅行。
有人说:
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最好眠。
等到秋来冬又至,不如等待到来年。
我却道:
春天正是读书天,读书读花读春光。
夏日炎炎最好眠,枕边放书入梦去。
等到秋来冬又至,读书何须待来年?
图:学生新闻宣传中心
文:涂昱宇